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过程中,善用中医药学的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来阐述治国理政方针,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给人以深刻思想启迪。
国内永久第一免费福利视频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学科特色鲜明、中西医专业协调发展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药是学校办学最鲜明的特色。
学校党委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和廉洁文化相通相融的特点,深入挖掘中医药经典篇目、中医药典故、中医药故事中的清廉元素,以典喻廉、以医喻廉、以药喻廉,着力打造“中医药+廉洁”品牌,通过组织开展“中医药+廉洁故事我来讲”活动,教育引导全体师生自觉筑牢思想防线、守好廉洁底线,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大家好,我是本期故事的主讲人张晓云,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故事是《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这句话出自哪里,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唐代医家孙思邈在《黄帝内经》的启发下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其大意为:医术高明的医生更重视预防疾病,中等水平的医生医治将要发生的疾病,一般水平的医生医治已经发生的疾病。
在这里先与大家分享一则小故事,相传,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其医术高明,周游列国,救死扶伤。有一次,扁鹊到了魏国,被魏国国君魏文侯请到了宫中,给王宫里的人看病,有病的治病,无病的告知如何保养。魏文侯十分高兴,就置办了一桌丰盛的酒席,魏文侯和满朝文武陪着宴请扁鹊。酒席上,大家频频向扁鹊敬酒,称赞扁鹊的医术高明。酒过三巡,魏文王得知扁鹊兄弟3人皆以医为生,便向扁鹊请教:“听说你们兄弟3人都是医生,究竟谁的医术最高明呢?”扁鹊回答说:“我的大哥医术最高明,因为他在人未得病之前就向他们讲养生之道,使人基本不生病,但是他的名声仅限于这个病人之家;我的二哥医术其次,他是在病情刚有了微小症状时给以施治,但他的名声仅限于病人所居住的巷子。我的医术最差,因为我是在病人的病情很严重时,给他放血、做手术、用猛药,最后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救回来。但是大众看了后都非常赞叹,认为我可以起死复生、妙手回春,所以虽然我的医术最差,但是我的名声却传遍了整个国家。”
那么何为“上医、中医、下医”呢?从中医学的角度讲,上医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中医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下医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还进一步解释其内涵:“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个故事说明,“上医治未病不治已病”,真正高明的医生是防患于未然,不是等病了再去治疗,而是提前干预,教导人们顺应自然,不违反生理规律,合理饮食起居,功夫在平时,使人不生病。
以上典故与党中央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异曲同工之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严治党有其自身规律,对我们这样一个老党大党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来说,同样也是要注重预防,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无论什么时候,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怕就怕对问题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结果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小管涌演变成大塌方。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我们要牢固树立辩证思维,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坚持治“病树”、拔“烂树”、正“歪树”、护“森林”相结合,针对不同问题的性质和特点,区别对待、分类处置,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着力在第一、第二种形态上下功夫,有效减少运用第三、第四种形态。在日常工作中,要强化教育管理监督,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轻微违反纪律规矩的问题,及时预警、及早纠正,防止问题升级和蔓延成风。
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偏一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必须抓早抓小,强化日常监督,在日常工作中,要把“治”的关口前移,就是要在“未病”之时早做提醒、早做治疗,通过注重日常、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动辄则咎,避免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违法无不从乱纪始,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我们运用好“治未病”的哲学思维,就能既及时治“病树”、“扶歪树”、拔“烂树”,更保护好整片“森林”的健康。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